13428552753
☏ TEL 18028281691
识别儿童早期孤独症表现有哪些!
来源: | 作者:彩虹梯儿童康复中心 | 发布时间: 2024-03-13 | 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,一般在3岁之前,起病形式有两种,一种形式是自婴儿期开始起病,逐渐表现出一系列孤独症症状;另一种形式是经历1~2年正常发育阶段,之后交往和交流能力等倒退,而出现一系列孤独症症状表现。这些症状表现对早期识别孤独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这些症状主要包括哪些呢?





01
目光对视少

目光对视是我们人类的一个与社会交往和交流关系非常密切的行为。正常发展的婴幼儿会更加关注社会性事物,包括社交的情景、人物、人物的面孔和眼睛,具有良好的目光对视和良好的目光交流。而孤独症婴幼儿在此方面则存在缺陷,他们更加关注周围的非生命物体,而对社交情景、对人、对人的面孔和眼睛缺少兴趣,因而,他们不关注周围的人,也缺少目光对视和交流。既往研究显示,正常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,即与妈妈等有良好的目光对视,而孤独症患儿自出生后2个月,对他人眼睛的注视开始逐渐减少,甚至与他人完全没有目光对视。


图片



02

缺乏社会性微笑和互动

社会性微笑是社会性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。正常发展的婴幼儿在出生后约5周,开始能够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,对人的声音、面孔开始有特别的反应,大人的声音、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,所以他们会看着妈妈或其他人的面孔微笑,并且和妈妈等有越来越多的互动。但是孤独症儿童在社会性微笑和互动方面均发展落后,他们常常不会看着妈妈等周围人的面孔微笑,对妈妈等周围人的逗弄也常常缺少反应。


03

唤名反应少

正常发展的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叫其名字时会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,但是孤独症儿童对唤名却缺少或缺乏反应。因呼之不理,家长常常会怀疑孩子听力存在问题,但是检查听力并无异常。同时,患儿可能对某些感兴趣的声音非常敏感,如:天气预报或某段广告。部分患儿可能对某些声音过分敏感而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。


图片



04

对主要抚养者缺少依恋

正常婴儿出生后6个月,开始对主要抚养者产生依恋,当与所依恋的对象分离时,会感到痛苦;当所依恋的对象回来时,会感到高兴。但孤独症儿童依恋发展落后,甚至对主要抚养者缺乏依恋,妈妈离开无所谓,妈妈回来也视而不见。

图片



05

模仿少

正常发展的婴儿自出生后第一个月,即能够对他人的表情进行部分模仿,至出生后9个月,模仿越来越丰富,他们会模仿双手作揖表示“谢谢”等。但孤独症儿童此方面发展落后,自发模仿少,也不学习和模仿大人教的动作。


06

语言发展落后

正常发展的婴幼儿,至1岁后开始逐渐出现语言,会有意识地叫“妈妈”“爸爸”,并渐渐会说更多的名词(如:“糖”“苹果”等)及动词(如:“要”“拿”等),2岁时会说简单的句子。而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则慢于或晚于同龄儿,他们可能1岁余会说话,但语言进步非常缓慢;可能2岁甚至2岁后还不会发单音;倒退起病的患儿则会出现语言能力的倒退,甚至完全丧失语言。而在语言发展落后的同时,孤独症患儿也常常不会以点头、摇头来辅助表达,而正常发展的儿童1岁半前都会自然发展出这种功能。


图片



07

对小朋友缺少兴趣

正常发展的儿童在1岁半左右对其他儿童逐渐显示出浓厚的兴趣,会关注其他小朋友,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,与小朋友有逐渐增多的互动与交流。但是孤独症儿童对小朋友缺少兴趣,不主动找小朋友,甚至回避小朋友。或者只对大孩子感兴趣,对同龄儿童不予理睬。


图片



08

异常的兴趣和刻板重复的行为

孤独症儿童对人缺少兴趣,但对周围的非生命事物或物体,如:天气预报、旋转的物品等,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,甚至痴迷。他们还可能出现一些刻板重复的行为,如:重复开关门,或将手放在脸前凝视和扑动。


当一个婴幼儿出现下述症状表现时,即:目光对视少,叫他不理会,不模仿,该会说话时不说话,不和小朋友玩,有刻板重复的兴趣行为时,家长们就应该考虑到孤独症的可能,要及时带孩子到专科医师处就诊。